阅读历史 |

第398章 杀了不更好?(2 / 2)

加入书签

涅礼?”

“这老小子喜欢装,那就让他继续装。”

“据打探的花奴回报,对方至少三千骑兵,涅礼身边就算都是精锐,也就五百人。”

“突围应该没问题了。三天之前才把沙比尔放走,讨伐大军这么快就来了,想必是品部的骑兵,他们与王城的禁卫军,战斗力还是稍逊一筹的。”

元嘉策马来到杜蘅身边:“那咱们要做什么?”

“坐山观虎斗。”

“你就不怕涅礼死于阵中?”

杜蘅笑了笑:“毕竟是夷离堇,一般来说也就生擒。”

“遇折此人残暴无行,而且一直想要打压乙室部,很难说会不会杀了涅礼。”

“杀了不更好?”

元嘉:“……”这家伙果然……一点人性都没有。

但是话又说回来,战争本身就是没有人性的。

一具具鲜活的生命,一旦上了战场,那就是杀人的机器,不论出于哪种目的。

而对杜蘅而言,不论是涅礼,还是乙室部,都是他为了达成目的的工具,非吾族类其心必异,只有利弊得失,才能将他们绑在一起。

至于情义……大家初次见面,又不是很熟,谈情义多冒昧啊。

纵观历史,契丹人两面三刀,一会儿依附唐朝,一会儿依附突厥。

唐末局势发生变化,契丹那位建立辽国的阿保机,本与晋王李克用结盟,结果看中了朱温对他的册封,毫不犹豫的背刺了李克用。

李克用死前交给儿子李存勖三支箭,让他报三个仇,一个世仇朱温,二是刘仁恭的燕国,三就是契丹。

是谓晋王三矢的典故。

这个时候的契丹汉化并不严重,根本不讲中原那一套,到了宋朝,开始的时候也是打打打,但老赵家养了一群老六,打不过就开始宣传和平。

契丹人打了几百年,估计也打累了,觉得汉人说的有道理,于是达成了澶渊之盟,逐渐学习汉人的文明,脾气也就越来越温顺了,两国换来一百二十年的和平,结果被老赵家出了一个艺术家,艺术家的思维一般都很抽象的,趁着契丹和金人起冲突,联合金人也给契丹来了一次背刺。

契丹灭了之后,七年之后,就是靖康之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