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章 纷扰(1 / 2)

加入书签

好日子过得自然很快,大一这年,王小琥过得乐不思蜀,但也不是没有烦恼,比如人际交往,比如体育课怎么不挂科,比如怎么还没机会谈恋爱啦。前文提过,6人小分队同进同出基本只维持到了九月,在这个过程中呢,大家各自物色更合得来的人,互相试探确定彼此想法,并最终结成了更稳定的二人联盟,到十一假期结束,虽然没人讲出来,但都自然而然的不再统一行动。6个人里,王小琥收到了尹丽和旭旭的橄榄枝,木木收到了单心和开开的橄榄枝,最后王小琥凭自己的直觉,选择了尹丽,而木木一时难以抉择,最终三人行。但三个人的友谊注定无法长久,很快,漂亮自信的开开就被老乡追求,课余时间经常不在校。而通过军训毛遂自荐为女生班里负责人的单心,在接下来的班级竞选里很快因为脸熟顺利竞选成功为团支书,而班长是当时男生班的负责人。人就是这样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脸熟很重要,能力相比之下反倒没那么重要,大家下意识的会遵守之前的旧例,这也是为啥好多人都讲上大学之后要积极主动,努力竞选。因为初始大家能力资源相当,能不能当班干部主要看自己够不够主动,而一旦当上班干部,资源会有更大的倾斜,小到绩点考核,大到入党,班干部往往会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和分配权。不要小看这小小的权力,除了自己必定能受益,还可以惠及亲信之人,毕竟发展谁入党不都是团支书一句话的事嘛,说得难听点,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这个事也没有什么公不公平可言,毕竟人家也是靠自己的努力、付出争取到的,这也许是约定俗成的对学生干部小小红利吧。不过在观察他人竞选过程中,王小琥倒是发现,有的时候光靠主动努力是不够的,还有一些运气。甚至可以说最后的结果,在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能做主决定这件事的人的个人主观想法。

王小琥班级一共40人,作为在此借住的外校同学,完美诠释了啥叫“后娘养的孩子”(无冒犯,纯俗语)。能看得出来学校在努力做到一视同仁,比如住宿、上课、考试都完全和同系新生一模一样,这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中医班和其他班级的不同,毕竟需要被特殊照顾的都是确实有弱势地方的,大家都一样对待,那自然都是一样强啦。可到生活中,事情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在这个历来以军工血统为荣的学校,管理上秉承着半军事化管理,尤其是经过残酷军训后,大家对这种管理其实接受度是很高的。每个院系、班级、个人被固定为某个数字编号以便于管理,做了值得鼓励的事给发红卡,做了违反规则的事会收获白卡,而这些卡片后面又是一套绩点计算法则,而绩点又将决定评奖评优资格。在这样一套严苛的管理模式下,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小树在入学后或被淘汰、或被修剪,最后长成满足基本要求范围里整整齐齐的大树,远看成行,纵看成列,犹如军训方阵一样井井有条。虽然失去了百花齐放的个性化,却也保证了每棵树的基本质量。在这个大背景下,每个系都有导员,下分到每个班级也都有自己的辅导员,代号61的中医班导员是一个很漂亮的女研究生黎黎,看起来五官优越、皮肤白皙,性格看起来也蛮好的,轻言轻语,温柔爱笑。从院系导员到导员,再到学生会干部,一提到61班,嘴上不说,甚至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但表现出来的却都是一副非我族类的样子,轻视中带着一丝不屑。就是那种表面上讲,甚至努力做到一视同仁,但你清清楚楚能感觉到你不是亲生的。

王小琥最开始对黎黎导员是很有好感的,不是因为别的,纯属这人确实长到黎黎审美点上了,她就喜欢这种风格的长相,哪怕不是颜控,大家也会对美人儿多几分宽容的嘛。说回班干部竞选,当时有三个女生一起竞选学习委员,分别是廖廖、冬青、王星,其中冬青得票最高,也是成绩最高的,而来自本省其他市县的廖廖相对更舒展些,票数排第二,王星主要承担了陪跑角色。但最后黎黎直接选择了廖廖做辅导员,理由是她觉得冬青不够自信,廖廖更适合。当时作为吃瓜群众的王小琥虽然替冬青惋惜,隐隐觉得导员做得不太对,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便也没再多想,直到期中考试后,事情落到了自己头上,她才知道疼。

前面说过,61班和其他专业同学学习难度相同,但毕竟高考总成绩是低于作为211院校的工程的,所以实话讲,对61班来讲,这有点上难度的。所以期中考试,61班惨获年级第一,倒数的那种。考试后是班会,主要请成绩比较高的同学讲讲自己的心得,计划是找前5名来讲,王小琥恰好考第5,而木木是第6名。第一次在新同学前讲这些,木木多少是有些紧张兴奋的,在这种忐忑欢喜中,前4个同学都讲完了,木木等待着导员按顺序叫名字,好把打了半天的腹稿说出来,但最后她没得到这个机会。因为黎黎直接跳过她叫了木木上去介绍经验,王小琥直接懵了,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后来寝室的人纷纷安慰她,说导员对你不熟,所以没叫你上去。当时的王小琥委屈,却也不情不愿的接受了这个说法,甚至都没多想想,凭什么因为你不熟,就轻而易举的剥夺了别人的机会。冬青也好,王小琥也好,就因为黎黎很主观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