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9章 全民基建月(2 / 3)

加入书签

气重,许多百姓都选择夜里赶路,白天休息,李念鱼便带着工匠,在幽州城外装路灯。

木头做灯柱,用滑轮技术,做小滑轮,将油芯滑到上面,用竹子做灯罩,外面套的是防火的火浣布。

每天夜晚来临,由专门负责管理路灯的小队,给每一个路灯上油点燃。

这路灯从城门口,几个主路旁都立了,绵延数里长,像一条条火龙,呈现出幽州独有的美景。

这路灯一点,百姓都欣喜若狂,不光是外面州城来幽州打短工的,连夜赶路。

幽州百姓同样趁夜晚清凉,来田间劳作,离灯近的村落,都结伴来灯下做手工,还有读书的孩子来灯下看书。

老人来灯下舀米、搓麻、编草席,这路灯的用处超出沈冬素想象的有用。

庞先生站在城楼上感叹,也是王妃对百姓好,才舍得下这么大的成本。

没错,别以为晚上点灯是很寻常的事,这个时代油是极昂贵之物。

就连长安城,宵禁之后,许多城区都不舍得点灯。

皇帝晚上召见某个臣子,其中表现恩赐的就有,赐灯送其归家。

一年当中,也就新年和元宵节、中秋节等几个节日,才会有灯火通明的情况。

沈冬素这般舍得用灯油,也是因为李念鱼改良了榨油技术,让植物油出油率大大提高。

同时基地那边渔业丰富,跟姜家合作远航捕巨鱼,那海鱼全身是宝,鱼肉做咸鱼售卖,鱼骨鱼肠、鱼膘都有用。

连那不能吃的鱼内脏也没浪费,全部熬制鱼油,这和给人吃的鱼油不同,这是专门用来点灯油的。

沈冬素想到一种武器,就是把鱼油装到密封罐里,其爆炸强度跟土地雷差不多。

特别是用于水上战争时,因为鱼油遇水不灭,杀伤力极强。

她把这个技术告诉李念鱼,目前李念鱼还在试验这种新武器当中,因为密封技术不达标,效果总是不理想。

并且李念鱼觉得这种鱼油火器,明显是用于海战的,海上鱼油取之不竭,爆炸后遇水不灭。

在陆地上的用处却有限,特别是对付骑兵,还没有火药好用。

所以他对其研究不太积极,他更愿意研究火药武器。

沈冬素也不催他,反而给他十足的研究经费,当成军工部的长期项目之一。

她没告诉任何人原因,因为她要等着凌墨萧大胜回来,建海军,然后去灭倭!

到那个时候,这鱼油火器就中大用了。

不过目前的话,鱼油做武器不行,但做灯油是非常好的,比植物油耐燃,还更亮。

庞先生说皇帝寝陵的长明灯,用的就是鲸鱼油。咱们当然用不起那么贵的,用普通鱼油就好。

总之,因为不缺灯油,加上幽州人口还不算多,士兵整夜巡逻,且因工分户籍制,和幽州新律。

让幽州城中的恶人极少,即便夜里没有城禁,也没有杀人、诱拐、聚众打架这类事件。

顶多有妇人吵架,年青人打架之类的,但很快就会被所在区域的里长化解。

总之就是,一个月后算账时发现,这一个月点灯油的花费,跟夜里灯火长明所产生的利润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从此这华灯初上,彻夜长明,也成了幽州一大特色。每个来幽州的外乡人,无不感叹。

幽州哪里像边关州城,明明繁华的可比苏杭!

因为要趁着秋收和寒冬之前,完成几项大基建,幽州向四方州城广招青壮干活。

加上商业的繁华,每个工坊都需要大量人力。

两项带动之下,全幽州城进入全民基建当中。外城人是不能进入幽州城内找工作的。

流民办临时改名招工办,外城人来了,先登记发号码牌,然后就由各处招人的带走。

开始来的都是青壮男子,他们去修路、修河渠、在城外建工坊、开荒囤田、开采石矿、煤矿。

或者到基地那边修海港、挖盐田、清理垃圾等等粗活。

可以说,只要你人来到幽州,就不会找不到工作。

报酬各有不同,但每天管两顿干饭,还管睡觉的地方,这是基础。

工钱最少的是一天八文,这是王妃定的价格。别觉得这工钱少,便是在长安打短工,一天八文的工钱也极少。

济州那边百姓给士族打短工,一天两顿稀饭,最多给四文工钱。

因为幽州不缺盐和油,工地上的伙食油水极丰,便是为了那一天两顿干饭,也有不少人愿意来。

渐渐的消息传开,不少年轻夫妻俩,来幽州找事做。

至于年轻的姑娘,根本不用自己跑来找活干,每月陈落雪等贵女,都会派人回家乡州城。

招收女工、女学员,这可比卖身为奴要强多了,能学一门手技,每月领工钱,签的是活契,三年、五年都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